图:卡牌热潮风靡内地青少年群体。图为两名小学生放学后聚在一起玩卡牌。\新华社
从奥特曼卡到明星小卡、“烟卡”,再到小马宝莉卡……小小卡片风靡内地校园,许多青少年沉迷“拆”卡、“集”卡,不惜花光零用钱,甚至偷用家长手机,在直播间购卡、拆卡,除超前消费,还逐渐滋生出“必须抽到稀有卡才收手”的赌博心态。孩子沉迷卡片,也让家长们很苦恼:说教于事无补,未成年人拆卡成瘾怎么管?“一堵了之”还是“适当引导”?
多位专家及业界人士向大公报表示,互联网时代,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尤为重要,应加强对新现象、新苗头的研究和及时规范。同时,通过家校及社会各界联动、协同育人,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推出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线上线下的销售监管力度。\大公报记者 江鑫娴北京报道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沉迷卡牌盲盒可能助长孩子的攀比消费及赌博心态。概率是盲盒玩法的基石,但许多卡牌盲盒具有单次价格低、概率易操纵等软赌博特征,商家往往通过刺激攀比、重奖诱惑等方式吸引孩子,造成沉迷。学校、家庭和社会均应充分意识到其危害性,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维护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引导孩子摆脱对卡牌盲盒、“烟卡”等的沉迷。
针对攀比消费、超前消费和盲目消费的问题,熊丙奇认为,根本问题是要培养孩子养成健康的消费观、金钱观,通过日常互动,参与成年人的消费规划,潜移默化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让孩子学会合理花钱。
加强执法 核实买家年龄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助理法官李玉宇撰文称,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第二十三条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八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同意。这一规定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防止他们沉迷于盲盒消费,同时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商家在出售卡牌盲盒时应当先核实未成年人的年龄、是否取得家长同意等信息,不可违法向未成年人出售卡牌、盲盒。
她亦提到,卡牌、盲盒流行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心理机制值得深思。让卡牌、盲盒回归正常属性,需要社会共治,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对卡牌生产厂商、销售者、卡牌评级机构等生产领域及市场流通领域加大监管力度,结合抽检、信用监管手段,促进企业自律。
防止沉迷 禁带卡牌入校
目前,内地部分小学已明确禁止学生把卡牌带到学校,并提醒家长进行约束。北京某小学老师告诉记者,学校不允许学生带卡牌到校,但时常有学生夹带入校。卡牌会分散孩子上课的注意力,玩卡牌也会挤掉本该进行阅读、运动的时间。
北京某律所的律师陆女士告诉记者,自家孩子时常混迹“马圈”。在她看来,卡牌生产商设置了卡牌等级、稀有度,因此要花费更多钱才能得到稀有卡片,这种盲盒特性极大激发了孩子收集和複购的兴趣。商家们则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推销,不断“洗脑”让卡牌爱好者们多买。
从法律工作者的角度,陆女士认为,卡牌市场亟待规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此前印发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只是一个规范性指导文件,还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卡牌和盲盒的生产、销售、评级等多个相关环节的标准和规范,确定处罚力度,厘清卡牌盲盒的法律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