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韧性强活力足 中国经济增长有支撑
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660536亿元人民币,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当日表示,上半年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发力显效,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
细看上半年中国经济答卷,底盘之“稳”的特点鲜明,“进”的步伐坚定,“新”的动能累积,“畅”的循环改善。尽管外部环境还有不少的不确定性,但下半年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是有支撑的。
据新华社报道:上半年中国经济,底盘之“稳”的特点十分鲜明。从观察宏观经济的四大指标来看,增长是稳中略升。
从就业看,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一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从物价看,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略有下降,但6月份CPI在连续4个月下降后转涨,同比上涨0.1%。从国际收支看,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创同期新高;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3174亿美元,连续6个月保持增长。
广西财经学院教授许露元表示,上半年,我国经济在多重挑战下展现出显著韧性,生产供给稳定增长,国内需求持续扩大,为全年经济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成果引国内外广泛关注
稳住经济大盘的同时,“进”的步伐迈得坚定。各个地方坚定不移推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从数据来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取得新的一些成绩。一些先行指标和积极因素都在改善,显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
从生产来看,服务业经过多年转型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提升。从需求来看,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在加快。从出口来讲,上半年我国进出口增长2.9%。从新动能发展来看,新动能继续成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乾宇表示,“上半年,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我们的发展更加绿色、更加低碳,更加符合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1.1%,继续领跑,凸显了现代服务业贡献提升。”
今年上半年,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力度,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从DeepSeek大模型到机器人马拉松赛,从航空航天到无人驾驶,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广西财经学院教授许露元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因素:一是新能源车、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细分赛道需求持续旺盛,为产业链上游提供了持续增长动力;二是政策端对“新三样”出口、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方向加大支持,促使产业投资结构优化、产能释放加快;三是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入推进,带动技术密集型领域实现量质双升。
新消费蓬勃发展 内需稳步扩大
今年以来,内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生产、畅通循环。从统计数据看,人流、物流、资金流都在改善,上半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8%。
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民坤表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国内需求稳步扩大,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速推进,要素流动更趋顺畅,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能。
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朱启贵表示,新消费领域正在蓬勃发展,比如说健康、数字消费、养老等等都不断取得了新的成就,因此可以预期扩内需工作会有高质量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