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长期资金支持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图为工人在数控机床公司总装车间作业。\新华社
近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了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对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进行二次审议,为民营企业实现更大发展再次注入新动力。多家民营企业及相关机构负责人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广大民营企业仍然面临市场准入存在隐性门槛、资金流动性压力大、数字化转型成本高等问题,期待有关部门精准施策,形成系统化解决方案。也有企业认为,港澳有着众多国际化专业人才储备和资源,可帮助扩展民营企业出海的深度和广度。
资金支持 降中小企协同创新门槛
“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桎梏。”江苏开利地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蒋煌洲对大公报记者表示,许多中小企业研发资金有限导致创新能力不强,数字化升级困难,同时也缺乏相关的资质、认证或技术适配能力。
“国家应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共建协同创新机制创新联合体,让大企业发挥在工业互联网建设方面的资源、人才及产业基础优势,基于产业打造适合中小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低成本、模块化转型工具,助力中小企业精准对接与升级。”蒋煌洲提议,设立国家级协同创新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保障长期的资金支持以降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门槛。
“近年来,‘走出去’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开拓发展空间、寻找新增长点的重要方向”。广州嘉检医学检测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巍对记者表示,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规模较小、根基较浅,常常缺乏品牌优势与议价能力。“希望有关部门鼓励中小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和供应链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并通过数字化工具精准触达目标客户群体。”
张巍谈到,民营企业出海仍普遍面临着金融和法律风险。例如,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的利润可能因汇率变动大幅缩水。中小企业还缺乏国际化经营经验,难以适应目标国复杂的法律法规、税务政策和劳工标准。“国家可依托港澳地区国际化资源和人才,搭建中小企业海外服务平台,集中提供物流、财税法律等‘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出海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此外,港澳众多国际化专业人才储备,可扩展民营企业出海的深度和广度。”
政务服务一体化 完善营商环境法治保障
辽宁兴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兴东表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申报项目、办理行政许可、审批等事项的时间成本、经济负担仍然较高。且因政府各部门信息未及时共享,该办事项被搁置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健全统一政务服务机制,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为经营主体提供规范、便利、高效的政务服务。”田兴东建议,应当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编制公布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及其办事指南,明确办理条件和流程、所需材料、收费标准、联系方式、投诉渠道等内容。
专家解读 | 立法进程提速 为民企护航
备受关注的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24日进行二次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接下来将进一步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草案。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执行会长任兴磊对大公报表示,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的推进,有利于体现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支持。
“民营企业座谈会后,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的落实和部署。例如,针对长期困扰民企的账款拖欠问题,提出‘加力推动解决’,将历史欠账纳入制度化治理轨道;再如明确‘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意味着对民企开放领域将从局部试点转向系统性调整。”任兴磊指出,这些政策的实质是让民企从“政策受益者”转变为“国家战略共建者”。
任兴磊认为,“两会政策最值得期待的有三大方向:一是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实质性精简,扩大民企投资空间;二是金融支持工具创新,缓解科创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立法进程提速,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地,为民企提供稳定法治预期。”
“数”看民企发展
登记在册民企数量超5500万户,占企业总数比例超92%
2024年民企实现进出口24.33万亿元人民币,占外贸总值的比重提升至55.5%
202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拥有有效专利66.7万件,同比增长9.4%
研发投入前1000强民企的科研支出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的51.75%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企占比高达95%
中小企业 国民经济“生力军”
贡献了超过50%的国家税收
创造了60%以上的GDP
产出了超过70%的技术创新成果
解决80%以上的城镇就业
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
2024年民企在中国外贸创“三个首次”
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数量首次超过60万家,达到60.9万家
民企首次成为中国高技术产品的最大进出口主体,进出口高技术产品增长12.6%,占中国同类产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提升3个百分点至48.5%
民企占中国消费品进口比重首次超过50%,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至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