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报告指出,大湾区科创走廊与产业走廊正成型壮大。图为大湾区一家科研机构内,工作人员在操作设备。\大公报记者卢静怡摄
12月23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广州联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24)》。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底,大湾区经济总量已突破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92万亿美元),超越纽约湾区的1.8万亿美元和旧金山湾区的1.38万亿美元,与东京湾区并肩而立,登顶全球湾区第一梯队。大湾区GDP从2018年10.8万亿元人民币跃升至2023年的超过14万亿元人民币,增加了3.2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深圳。大公报记者梳理报告发现,大湾区经济的“腾飞”,离不开世界级科创走廊“成型”和世界级产业集群走廊“成势”两大动力。\大公报记者 卢静怡广州报道
五年间GDP增3.2万亿 相当于再造一个深圳
报告指出,大湾区科创走廊与产业走廊成型壮大,构建起世界级的空间廊带。大湾区以深港河套、珠海横琴为“两点”,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两廊”的科创空间布局基本成型。全长180公里的大湾区科创走廊,与旧金山湾区40公里长的101公路创新走廊、波士顿92公里长的128公路科创走廊、东京湾区110公里长的东京─横滨─筑波创新走廊并驾齐驱,带动了珠江东、西两岸1.1万平方公里的经济带。
记者从报告获悉,大湾区两廊沿线地区“科技味”浓,已经构建起“大装置+大实验室+大研究中心”的高水平、多层次创新平台。截至2023年底,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大湾区布局,3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430家省重点实验室在大湾区落户。
城市分工协作 产业共振效应愈显
除了科创成绩亮眼外,大湾区的产业集群同样瞩目。报告指出,大湾区世界级产业集群走廊正在“成势”。随着跨江跨海通道群建成,交通“走廊”串起世界级产业“连廊”,形成以“东环”珠东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带和“西环”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组成的产业环带,集中了多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广州都市圈深化广佛全域同城化,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四大领域,打造四万亿级产业集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万陆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优化城市功能和分工协作,产业共振效应愈加凸显。
产业体系方面,报告显示,作为世界级的产业湾区,大湾区目前多层联动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日益完备。截至2023年底,大湾区获批组建了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等5家“国”字号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而优质企业和园区竞相涌现。2023年,大湾区拥有华为、平安、腾讯、万科等世界500强企业25家,另有700余家A股上市公司。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王廷惠表示,贯通港深广珠澳的180公里科创走廊,集聚了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6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球近1/20的全球独角兽企业总部。从芯片制造到人工智能,从新能源汽车到生物医药,各类高新产业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快速壮大,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